李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高祖
唐朝皇帝
李淵像(明代繪)
唐朝第1位(任)皇帝
統治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8年78天)禪位
前任首任(唐朝建立)
隋恭帝楊侑(隋朝
繼任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太上皇
統治626年9月4日-635年6月25日(8年294天)
前任無(唐朝建立)
隋煬帝(隋朝太上皇)
繼任武則天中宗時女性太上皇)
唐睿宗玄宗時男性太上皇)
出生(566-04-07)566年4月7日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三月初二日
逝世635年6月25日(635歲—06—25)(69歲)
唐太宗貞觀九年五月初六日
安葬
年號
武德:618-626年
諡號
太武皇帝(初諡)
神堯皇帝(高宗上元元年改諡)
神堯大聖皇帝(玄宗天寶八年加諡)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玄宗天寶十三年加諡)
廟號
高祖
政權唐朝

唐高祖李淵(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叔德,中國唐朝開國皇帝,隴西成紀人,於公元618至626年在位,年號武德。唐朝建立前,曾官至隋朝尚書令丞相,後自任相國,爵至唐王,最終於618年接受隋帝禪讓,登基稱帝並改國號為唐,唐朝自此建立。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的外甥,也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兄。公元626年,其次子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其長子兼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事後被逼迫改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於不久後將皇位禪讓,退居太上皇,後於貞觀年間駕崩。

人物生平[編輯]

早期經歷[編輯]

據《舊唐書》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太宗在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初二)上壽[1],推其應為天和元年三月初二(566年4月7日)生。據《冊府元龜》記載,李淵以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566年12月21日)生於長安[2],似有誤。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七歲,父親去世,李淵世襲為唐國公。

581年,隋文帝逼迫北周靜帝禪讓,李淵任千牛備身皇帝禁衛武官),因李淵母親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姐(所以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後累任三州刺史,滎陽郡太守。604年,隋文帝駕崩,遷樓煩太守,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殿內少監;大業二年,除鄭州刺史[3];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是年隋煬帝征高句麗,身為表兄的李淵在懷遠鎮(今遼寧朝陽附近)負責督運。楊玄感之亂,煬帝詔李淵為弘化留守,知關右諸軍事。可見李淵雖為異姓,但因表親身份而與隋朝宗室關係密切,參與了朝廷的衆多大事,他也趁此機會招納人才,引起煬帝猜忌,李淵懼而以酗酒、受賄等行爲「自污」。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任山西河東郡慰撫大使。大業十二年(616年)升為右驍衛將軍。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遷太原郡留守,7月殺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打着勤王定亂,迎回隋天子的旗號正式開始於晉陽縣起兵。晉陽起兵即得到李氏宗族及姻親的響應。他一邊招降叛軍、流寇,一邊派親族迅速進兵,並且藉助突厥始畢可汗的500騎兵進攻隋大興城,於12月攻克。

他擁代王楊侑傀儡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受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並在不久後自立為相國。在義寧二年(618年),在李淵的強逼之下,楊侑頒佈唐王九錫冊文,為李淵加九錫,自此,李淵完成接受禪讓前的最後一步。

建立唐朝[編輯]

義寧二年三月十一丙辰日(隋恭皇帝楊侑的年號,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煬帝在被叛臣宇文化及所弒後,義寧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618年6月18日),隋恭帝禪讓,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李淵開始着手消滅其他諸侯軍閥,展開唐朝統一戰爭,他的兒女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平陽昭公主、侄子李孝恭、名將李靖李世勣等人的征討下,用了七年時間,先後消滅薛仁果薛舉李軌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杜伏威梁師都等割據勢力。

最後一個梁師都是在貞觀二年(628年)被平定的,此時他早已經將皇帝位讓給次子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維持了北方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

在官制上李淵於武德七年(624年)頒佈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佈均田制;對稅捐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頒佈了武德律。李淵對唐朝的措施,為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被迫退位[編輯]

高祖在位期間,沒有能儘早確立及處理好繼承人問題,雖然他一早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他眼見皇太子李建成與各兒子明爭暗鬥卻一再綏靖縱容,圖讓眾子互相制衡並未加以控制,同時次子李世民擁護者眾多,導致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激化。

最終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殺,李世民的軍隊控制了長安,謊稱是二人作亂伏誅,加上群臣的支持和擁戴,李淵被迫將軍國大事交由李世民處理,而李建成、李元吉不但被追廢為庶人被除宗籍,二人所出十個兒子也遭誅殺殆盡且皆被除宗籍。

三天後,高祖立已掌握實權的次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三個月後便將帝位內禪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為太上皇,貞觀三年,移居弘義宮

去世[編輯]

貞觀九年五月初六日(635年),太上皇李淵逝世,享壽六十九歲。死後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諡號為神堯皇帝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宰相[編輯]

  • 李世民(618年-626年尚書令;625年-626年中書令)
  • 裴寂(618年-623年尚書右僕射;623年-626年尚書左僕射)
  • 劉文靜(618年納言)
  • 蕭瑀(618年-620年內史令;620年-623年中書令;623年-626年尚書右僕射)
  • 竇威(618年內史令)
  • 竇抗(618年納言)
  • 陳叔達(618年-620年納言;620年-626年侍中)
  • 楊恭仁(619年-620年納言;620年-623年侍中;623年-626年中書令)
  • 封德彝(620年-626年中書令)
  • 裴矩(624年-625年侍中)
  • 李元吉(625年-626年侍中)
  • 宇文士及(625年-626年侍中;626年-627年中書令)
  • 高士廉(626年-627年侍中)
  • 房玄齡(626年-629年中書令)
年代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 尚書右僕射 納言(侍中) 內史令(中書令)
武德元年戊寅
(618年)
李世民 裴寂 劉文靜八月除名
竇抗將作大匠兼,十月罷
陳叔達黃門侍郎判
竇威六月卒
蕭瑀
武德二年己卯
(619年)
李世民 裴寂 陳叔達正月,黃門侍郎兼,實任
楊恭仁十月,涼州總管遙領
蕭瑀
武德三年庚辰
(620年)
李世民 裴寂 陳叔達
楊恭仁涼州總管遙領
蕭瑀
封德彝中書侍郎兼
武德四年辛巳
(621年)
李世民 裴寂 陳叔達
楊恭仁涼州總管遙領
蕭瑀
封德彝中書侍郎兼
武德五年壬午
(622年)
李世民 裴寂 陳叔達
楊恭仁涼州總管遙領
蕭瑀
封德彝中書侍郎兼
武德六年癸未
(623年)
李世民 裴寂 裴寂四月,轉左僕射
蕭瑀
陳叔達
楊恭仁四月,入朝
蕭瑀四月,轉右僕射
封德彝四月,實授
楊恭仁四月,吏部尚書兼
武德七年甲申
(624年)
李世民 裴寂 蕭瑀 陳叔達
裴矩十二月,太子詹事檢校
封德彝
楊恭仁吏部尚書兼
武德八年乙酉
(625年)
李世民 裴寂 蕭瑀 陳叔達
裴矩十一月,罷
李元吉十一月,加
宇文士及十一月,天策府司馬兼太子詹事權檢校
封德彝
楊恭仁吏部尚書兼
李世民十一月,加
武德九年丙戌
(626年)
李世民六月為太子 裴寂正月轉司空
蕭瑀十月免
蕭瑀七月轉左僕射
封德彝
陳叔達十月免
李元吉六月誅
宇文士及七月轉中書令
高士廉七月授
封德彝七月轉右僕射
楊恭仁七月罷
李世民六月為太子
房玄齡七月授
宇文士及

家庭[編輯]

世系[編輯]

李淵的祖父李虎曾為尚書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賜姓大野氏,與宇文泰等共八位柱國大將軍並稱八柱國宇文泰的家族建立北周後,李虎已經去世,獲封隴西郡公。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隴西郡公,於550年加封唐國公,是為唐仁公,追封李虎為唐襄公。李淵七歲喪父,襲封唐國公。

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明敬皇后、李淵生母元貞皇后、隋文帝的文獻皇后分別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的長女、四女、七女。

父系考據[編輯]

據傳統史料所載,唐朝皇室出自隴西李氏[註 1],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後裔,多稱隴西狄道(隴西郡狄道縣[註 2])人,亦可稱隴西成紀(隴西郡成紀縣[註 3])人。

由於唐朝皇室以老子後裔自居,崇尚道教[4][5],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引發佛道論爭[6]。和尚法琳作《破邪論》《辨證論》反對傅奕法琳反對唐朝皇室為老子李耳後裔之說,亦與隴西李氏無關,而是拓跋氏後裔[7]法琳因而觸怒唐太宗,被流放益州而死[8]。宋代朱熹[9]鄭思肖[10]以李唐閨門失禮家法繆戾,有李唐源自夷狄的說法。

馮承鈞認為李虎的兄弟名為起頭與乞豆,懷疑李淵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11]陳寅恪在〈三論李唐氏族問題〉中舉證李淵先祖李熙出身漢族[12]劉盼遂[13]王桐齡[14]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取消了自己的觀點[15],但其學說仍引發學界如向達[16]陳登原[17]等人的討論。因為唐朝先人曾被賜姓大野氏,台灣學者劉學銚認為唐朝皇室有源出高車的可能[18]。中國學者蘇日巴達拉哈也主張李淵家族出自高車[19]

陳寅恪依據唐祖陵在今河北省境,認為李唐出身趙郡李氏,因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以關內諸州為其本望」,所以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實際上不是趙郡李氏破落戶,就是廣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20]姚薇元認同此觀點,並認為近人對於李唐氏族出於異族的舉證雖不無可疑,但終究缺乏實證[21]

朱希祖經考據認為李熙與李買得不是同一個人,李熙曾作為強宗子弟鎮戍武川,後卒於武川。其子李天錫為避六鎮兵亂,攜父遺骨南遷於趙郡廣阿,因以為家,不久亦卒。其子李虎將父祖合葬,即所謂唐祖陵。李氏並非出身趙郡李氏,而確係為隴西李氏[22]

胡漢混血[編輯]

陳寅恪認為李虎家族父系先世雖為漢人,但李淵家族長期與鮮卑貴族通婚,母系有外族血統[23][24]。這個說法得到錢穆[25]薩孟武[26]等人的支持,如《劍橋中國史》等著作皆採用這個說法[27]岑仲勉曾討論繆鳳林支持李唐家族為胡漢混血,他列舉李唐皇族與鮮卑聯婚事跡,但認為血統混合是自古甚多,不值得討論[15]

家世[編輯]

后妃[編輯]

皇后[編輯]

[編輯]

[編輯]

  • 宇文昭儀(591-634),祖宇文盛,父宇文述,兄宇文士及。生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高祖曾欲立為后,固辭不受。於太安宮病逝,追封徐國太妃。
  • 貴嬪莫麗芳(587-618),祖南陳三州刺史莫影龍,父高唐郡太守莫孝恭。高祖稱帝前妾,生荊王李元景,因產後病去世,追贈貴嬪。
  • 崔商珪(?-636),武德元年進宮選為寶林。武德六年冊為嬪。生鄧康王李元裕。太宗尊封鄧國太妃,協理後宮,病逝於天霞宮。
  • 孫嬪,生漢王李元昌。元昌謀反被誅,孫嬪得到寬恕。
  • 楊嬪(602-657),父隋楚國公楊素,兄楊玄感[28]。先入隋宮,後被高祖納為嬪。生江安王李元祥。隨子先封許國太妃,後遷江國太妃。病逝於鄧州。
  • 小楊嬪,生舒王李元名
  • 楊貴嬪(?-634),父隋上明郡公楊文紀,高祖退位後隨遷入太安宮,稱太安宮嬪楊氏。
  • 張嬪 (?-621),祖張據,父憲部郎中張銳。武德四年薨於別館。有詔贈嬪。葬芷陽縣見子原。與高祖晚年寵妃張婕妤並非同一人。與李元方母張氏是否為同一人,無法考證。

世婦[編輯]

御妻[編輯]

其他[編輯]

  • 張氏,生周王李元方。無法考證與張嬪或張婕妤是否為同一人。
  • 辛處儉妻,高祖平長安,奪隋朝太子舍人辛處儉妻,寵愛有加,辛處儉改任萬年縣丞。

子女[編輯]

高祖有二十二個兒子[31]

封號 姓名 生卒年 母親
隴西郡公 → 唐王世子 → 皇太子 → 除籍 → 息隱王 → 隱太子 李建成 589年 - 626年 竇皇后
敦煌郡公 → 秦國公 → 趙國公 → 秦王 → 皇太子 → 唐太宗 李世民 598年 - 649年 竇皇后
衛懷王 李玄霸 599年 - 614年 竇皇后
姑臧郡公 → 齊王 → 除籍 → 海陵郡王 → 巢剌王 李元吉 603年 - 626年 竇皇后
楚哀王 李智雲 603年 - 617年 萬貴妃
趙王 → 荊王 李元景 ?- 653年 莫嬪
魯王 → 漢王 李元昌 619年 - 643年 孫嬪
酆悼王 李元亨 619年 - 632年 尹德妃
周王 李元方 619年 - 629年 張氏
鄭王 → 徐康王 李元禮 619年 - 672年 郭婕妤
宋王 → 徐王 → 韓王 李元嘉 619年 - 688年 宇文昭儀
荊王 → 彭思王 李元則 ?- 651年 王才人
滕王 → 鄭惠王 李元懿 ?- 673年 張寶林
蜀王 → 吳王 → 霍王 李元軌 ?- 688年 張美人
豳王 → 虢莊王 李鳳 623年 - 675年 楊美人
漢王 → 陳王 → 道孝王 李元慶 623年 - 664年 劉婕妤
鄶王 → 鄧康王 李元裕 ?- 665年 崔嬪
譙王 → 舒王 李元名 ?- 689年 小楊嬪
魏王 → 燕王 → 魯王 李靈夔 ?- 688年 宇文昭儀
許王 → 江安王 李元祥 626年-680年 楊嬪
密貞王 李元曉 ?- 678年 魯才人
滕王 李元嬰 628年 - 684年 柳寶林

高祖有十九個女兒[32],史書未記錄具體排行,見於個人記載:

  1.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2. 襄陽公主(下嫁隋文帝外甥孫竇誕,為唐玄宗之外曾祖父母)
  3. 平陽公主(第三女,諡號「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竇皇后,下嫁柴紹
  4. 高密公主(第四女,唐太宗姐,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
  5. 長廣公主(唐太宗姐,先封為桂陽公主,下嫁趙慈景,又嫁楊師道
  6. 房陵公主(第六女,先封為永嘉公主,下嫁竇奉節,又嫁賀蘭僧伽
  7. 常樂公主(第七女,下嫁趙瑰
  8. 九江公主(下嫁執失思力
  9. 廬陵公主(下嫁喬師望
  10. 南昌公主(下嫁蘇勖
  11. 安平公主(下嫁楊思敬
  12. 淮南公主(李澄霞,第十二女,下嫁封道言
  13.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
  14.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爾
  15.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
  16.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師
  17.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
  18. 萬春公主(先封為萬春公主,後來改封長沙公主,下嫁豆盧懷讓
  19. 安定公主(先封為千金公主,下嫁溫挺,又嫁鄭敬玄),被武則天收為義女。

死後追贈的封號以粗體字表示。

軼事[編輯]

雀屏中選[編輯]

李淵善於騎射,與其妻竇皇后的成親曾經為一時佳話,竇氏未嫁之時為貴族,樣貌豔麗,明艷照人,故其父北周大將竇毅不肯輕易許嫁女兒。故而舉辦射箭之賽,比武招親,要求來求親的公子們,在一「雀屏」(繪有孔雀屏風)上射箭,以射中孔雀為標準,李淵憑藉準確的目力與勁道,於數步外射箭,竟然成功射中「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竇氏,這段佳話流傳後世成為成語「雀屏中選」。今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一街道名為「竇府巷」,以竇姓府第在此而得名,亦有傳說此「竇府」即竇毅之府。[33]

反隋主謀之謎[編輯]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兩者中,李淵都是受到次子李世民的挑唆才起兵反隋。據這兩部史書記載,李世民通過裴寂把李淵引進隋煬帝的晉陽行宮,灌醉了李淵,使得李淵酒後與宮女發生了關係,迫使李淵起兵[34][35]。而在曾效力於李淵的溫大雅記載中,反隋是出於李淵本人的決定[36]

歷史學者孟憲實認為,無論從政治影響、軍事經驗、經濟實力還是從社會地位來比較,李世民都無法與李淵相提並論。即便是有人願意結交李世民,也是因為看重了李世民背後的李淵。李世民要結交那些非法的豪傑、大俠,沒有背後李淵的政治經濟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孟憲實認為晉陽起兵的歷史真相是,以李淵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看到隋朝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謀劃奪取最高權力。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當然是李淵,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不過是李淵手下的一員得力幹將而已。因為父子關係,李淵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並且承擔某些具體的任務。但是,只有李淵才是主謀這個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37]

影視作品[編輯]

首播年份 名字 演員
1976年 隋唐風雲 鮑漢琳
1982年 秦王李世民 張名煜
1984年 決戰玄武門 張英才
1987年 大運河 劉兆銘
1992年 俠骨風流 丁笑宜
1992年 大唐風雲錄 康銘惠
1994年 唐太宗李世民 周紹棟
1994年 天師鍾馗 黃世南
1995年 閻羅傳奇 湯文濤
1996年 隋唐演義 王文友
1996年 隋唐群英會 黎漢持
2000年 亂世桃花 鮑國安
2000年 新少林寺 陳友旺
2003年 天子尋龍 李龍基
2003年
2012年
隋唐英雄傳
隋唐英雄 1 & 2
杜志國
2004年 大唐雙龍傳 劉江
2004年 傻小李元霸 姚櫓
2004年 千古風流一壇醋 戈輝
2005年 秦王李世民 岳躍利
2006年 貞觀之治 馬精武
2006年 開創盛世 劉文治
2006年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 侯勇
2008年 隋煬帝 劉洪林
2009年 大明宮 李琦
2013年 隋唐演義 寇振海
2018年 唐磚 李光復
2018年 獨孤天下 陳柯帆
待播 天下長安 李雪健

動畫[編輯]

隋唐英雄傳》(2003年)

備註[編輯]

  1. ^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稱李淵為隴西狄道人。唐朝皇族墓誌大都自稱隴西狄道人,自稱隴西成紀人亦是常例。李淵女兒房陵公主、孫李祐、五代孫和政公主稱隴西成紀人。
  2. ^ 狄道縣在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
  3. ^ 成紀縣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葉堡鄉。

參考文獻[編輯]

  1. ^ s:舊唐書/卷1
  2. ^ s:冊府元龜 (四庫全書本)/卷0002
  3. ^ 見《隋鄭州刺史李淵造石像記》
  4. ^ 李淵《先老後釋詔》:「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後釋。」
  5. ^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曰:朕本系老聃,東周隱德,末葉承嗣,起自隴西,……朕所以尊乎祖風,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6. ^ 《舊唐書‧傅奕傳》:「太史令傅奕上疏請除去釋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託。故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 游手遊食,易服以逃租賦。……』」
  7.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8.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時大怒豎目,問法師曰:朕聞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禽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擢髮數罪比此猶輕,盡竹書愆方斯未擬。爬毀朕之祖祢。謗黷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9. ^ 朱熹《朱子語類》:「唐源流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10. ^ 鄭思肖《心史》卷下:「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實夷狄之裔,況其諸君家法甚繆戾,特以其並包天下頗久,貞觀開元太平氣象,東漢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於中國,特不可以正統言。」
  11. ^ 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發表於《東方雜誌》27卷17號,收入《馮承鈞西北史地論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12. ^ 汪榮祖《陳寅恪評傳》,第七章 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13. ^ 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
  14. ^ 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15. ^ 15.0 15.1 岑仲勉《隋唐史》:「涉李唐世系,近人曾提出兩項問題:其一為繆鳳林漢胡混合之北統。茲列舉李氏之血統如下:除獨孤、長孫都屬鮮卑無疑外,竇氏之先,相傳自後漢奔匈奴,故說者亦視如漠北之族。吾人對上古史能深入研究,此等問題,已覺不甚重要。萊忙脫氏言:『德人自誇為優越人種,且是純粹的諾曼種,實際上則彼輩已是最複雜的混血,此種現象,世界上各民族殆莫不皆然。』劉盼遂曾著《李唐為蕃姓考》三篇,最後又自取消其說,然猶有深信不疑者。」
  16. ^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李唐氏族,據最近各家考證,出於蕃姓,似有可信。」
  17. ^ 見陳登原《國史舊聞》,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出版。
  18. ^ 劉學銚《大遼王朝:青牛、白馬、黑契丹》:「如果從民族的成分來看,唐朝的建國者李氏家族是胡是漢,向來是史學界爭論焦點。李淵的先人曾在鮮卑族宇文氏的北周時,被賜姓大野氏,而高車族(也就是鐵勒、敕勒)中也有大野氏,可見李氏一族有濃厚的胡族血統。」,台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出版,2012年初版。
  19. ^ 蘇日巴達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20. ^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得結論曰『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血統其初本是華夏,其與胡夷混雜,乃一較晚之事實也』……其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即所謂『又以關內諸州為其本望』。」(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21. ^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第2版 (2007年7月1日) 。
  22. ^ 參見朱希祖〈駁李唐為胡姓說〉〈再駁李唐氏族出於李初古拔及趙郡說〉,收入《中國史學通論》,商務印書館,2015-07-01。
  23. ^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24.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若以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統雜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
  25. ^ 錢穆《國史大綱》第五編第27章〈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近人有主李唐為蕃姓者,其事信否,無確據。然唐高祖李淵母獨孤氏,太宗母竇氏,外祖母宇文氏,高宗母長孫氏,玄宗母竇氏,皆胡族也。則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不容諍論。」
  26. ^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隋唐統一華夏,而隋唐皇室皆是虜漢相雜。……唐高祖李淵,祖虎在周賜大野氏,官至柱國大將軍,遷太尉。高祖後竇氏雖為華人,然東漢靈帝時,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其血統似屬漢胡雜種。太宗娶長孫氏為後,長孫氏乃是鮮卑種族。隋唐皇室雖然是漢胡雜種,而卻自居為華人。」
  27. ^ 崔瑞德等著《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第三章〈唐王朝的建立〉:「唐皇室自訂的家譜意在表明他們是出自漢代的名門,同時還是西北的望族。可是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唐代史書作為確切事實所提供的這個世系,其實只是一個精心的編造。據認為,李氏家族同西涼王室毫無關係,也同隴西望族李氏毫無關係,它不過是中國東部家族的一個小支派,即河北趙郡李氏:這個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與非漢族的部落貴族實行廣泛的聯姻。據認為,從李虎先祖中的兩個人——李初古拔和李買得——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兩個人要就是襲用了漢族的李氏姓,要就是被賜姓李,而他們的名則依然故我,也許是鮮卑族的。可是不管它的最初淵源何在,李氏家族在6世紀下半葉卻是極重要的一個貴族。在宇文泰創建北周的其他贊助者中,還有突厥望族成員獨孤信和隋文帝的父親楊忠:他們的家族有着互相聯姻的關係。獨孤信有幾個女兒。……他的四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李昞,這一對夫妻在公元566年生下了李淵。因此,李淵不僅是著名武人的後代,也不僅是統治中國西北部的漢—鮮卑—突厥貴族的混血兒,而且他通過他的母親又同北周及隋兩家皇室有着緊密的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版。
  28. ^ 《江國太妃楊氏墓志銘》:「考素周開府儀同大將軍安成縣公楚州總管隋御史大夫納言尚書左右僕射尚書令太子太師司徒郢楚越三國公贈光祿大夫太尉弘農等十郡太守諡曰景武。」
  29.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 第八》. [2009-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9). 
  30. ^ 《冊府元龜》卷九百三十三◎總錄部·誣構:簡州刺史薛元超及姑河東夫人,坐與儀父通,元超長流巂州,薛氏削邑號,幽於靜安宮。
  31. ^ 《新唐書·高祖諸子》
  32. ^ 《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
  33. ^ 西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明清西安词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2版: 98 [2019-07-24]. ISBN 978-7-224-1039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1). 
  34. ^ 《舊唐書裴寂傳》:時太宗將舉義師而不敢發言,見寂為高祖所厚,乃出私錢數百萬,陰結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戲,漸以輸之。寂得錢既多,大喜,每日從太宗遊。見其歡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許諾。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急為此耳。今天下大亂,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眾情已協,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35. ^ 《新唐書·高祖本紀》: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𢴇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而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𢴇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
  36. ^ 溫大雅在李淵手下擔任留守府記室參軍,專掌文書起草等機要工作。他將自己第一手的見聞寫成史料價值很高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一書。根據這本書的記載,晉陽起兵完全是李淵自己的主張。
  37. ^ 《孟憲實講唐史》3晋陽起兵. [2010-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外部連結[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001》,出自《新唐書
李淵
出生於:566年4月8日逝世於:635年6月25日
統治者頭銜
新頭銜
起兵建立唐朝
唐朝皇帝
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繼任:
次子唐太宗
李世民
前任:
隋恭帝
楊侑
中國皇帝
618年-626年
中國爵位
前任:
父親李昞 (北周)
隋朝·上柱國、唐國公
573年-618年
封號停止
原因:稱王
新頭銜
隋恭帝封之
隋朝·唐王
618年
封號停止
原因:稱帝即位
隋朝政府官職
新頭銜 隋朝·尚書令
617年—618年
繼任:
李建成
前任:
宇文化及
隋朝丞相
617年—618年
職位廢除
原因:改制為相國
新頭銜 隋朝相國
617年—618年
職位廢除
原因:稱帝即位
軍職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楊廣
隋朝·太尉
617年—618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李密(皇泰主)
中國皇族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隋煬帝 楊廣
中國太上皇
(政變中退位,禪讓李世民)

626年-635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聖神皇帝 武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