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19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比奇1900
類型 支線客機
製造商 比奇飛機公司
設計者 比奇
首飛 1982年9月3日
起役日期 1984年2月
狀態 已停產
主要用戶 銀色航空
大湖航空
飛鷹航空
珍娜航空
生產年份 1982-2002
製造數量 695
單位成本 499.5萬美元 (2001)
發展自 比奇超級空中國王
中華民國空軍的B1900C
新西蘭支線航空的B1900D
客艙

比奇1900(英語:Beechcraft 1900)是雙發渦輪螺旋槳的19座支線飛機,由雷神公司屬下的比奇飛機公司(現豪客比奇)研發生產,它主要設計於支線飛機,也可作為運輸機

發展[編輯]

比奇飛機公司看見其產品比奇空中國王系列取得成功,決定以比奇超級空中國王為基礎,發展一款19座級的支線客機,是為比奇1900。比奇1900結構大部份與超級空中之王相同,但重新設計了機身,使最大載客量增至19人。機身用鋁製成,駕駛艙航電採用霍尼韋爾電子飛行儀表系統,發動機為普惠公司的PT6A-65B,推力達1,100軸馬力。

比奇其生產了三架1900原型機,以及一架原型機用作靜態測試。首架1900在1982年9月3日首飛,1983年11月22日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適航證。首款量產型號是1900C,飛機的機門設有登機梯,機尾設有貨艙門,首架在1985年交付給ExecLiner。此外,1900C亦設有公務機型號。1900C-1是在1900C上發展出來,生產線在1993年結束,共生產了173架。與1900C不同的是,C-1增加了機翼油箱,使其最大燃油量增至685加侖美國陸軍和埃及軍方訂購了少量C-1型號,中華民國空軍亦在1988年訂購了12架,其中一架(編號1905)於1990年8月21日失事墜毀[1]

1989年3月美國支線航空協會大會中,比奇宣佈有意開發新款1900型號,為1900D。1900D在機翼上增加了小翼,以改善其高熱性能。發動機採用PW PT6A-67D,推力達1,279軸馬力,增設兩片機腹導流片及增加客艙高度[2]。首飛在1990年3月1日,1991年3月取得適航證,首架1900D在同年11月交付給梅薩航空。1900D投入服務後,雷福公司便結束了1900C的生產,集中火力生產改進型的1900D。1900D亦設有公務機版本,但軍用的1900D則只賣出了一架給美國陸軍[3]。1997年3月交付給澳洲的衝勁航空的1900D是第500架1900系列。

比奇1900一共生產了695架,是世上最暢銷的19座客機[4]。梅薩航空是1900最大買家,共訂購了118架。雷神公司在2002年10月終止了比奇1900的生產線。

性能(1900D)[編輯]

參考資料:Raytheon: Beechcraft 1900D Passenger Specifications and Performance[5]

基本信息

  • 機組:1-2人
  • 容量:19人
  • 長度:57英尺8英寸(17.58公尺)
  • 翼展:57英尺9英寸(17.60公尺)
  • 高度:15英尺5英寸(4.70公尺)
  • 空重:10,874英磅(4,932公斤)
  • 總重:17,227英磅(7,814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17,120英磅(7,766公斤)
  • 燃料容量:4,458 lb (2,022 kg)
  • 發動機:2台普惠加拿大PT6A-67D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每台1,279 shp (955 kW)

性能

  • 巡航速度:280節(322英里每小時;519公里每小時)在20,000尺
  • 航程:382海里(440英里;707公里)(載客19人)
  • 轉場航程:1,245海里(1,433英里;2,306公里)
  • 升限:25,000英尺(7,600公尺)
  • 爬升率:2,615英尺每分鐘(13.28公尺每秒)

參見[編輯]

類似型號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華民國後備指揮部 空軍建安四號紀念碑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11-09.
  2. ^ Raytheon Beechcraft 1900 airliners.net. [2016-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3). 
  3. ^ Civil Aircraft Today. Paul E. Eden. 2006: 168-169. ISBN 1-84509-324-0. 
  4. ^ C-12J overview, GlobalSecurity.org. [201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4). 
  5. ^ Raytheon: Beechcraft 1900D Passenger Specifications and Performanc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3-15. Retrieved on 30 Decem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