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教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古國教育近百年來經歷了極大的發展。蒙古國的教育較大的變化與發展主要出現在社會主義時期,而在此之前蒙古地區的教育皆為宗教性的佛教教育以及只限於王公貴族的傳統教育。蒙古國的教育改革基於蘇聯的教育模式,並在1941-1946年間發明了將傳統而繁複的蒙文轉寫為現代西里爾字母的轉寫方法。這使得蒙古國的文學創作得到了極大的動力,並成為推動蒙古國國內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礎。1990年代由於蘇聯解體,蒙古國國內也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的短暫空缺使得蒙古國國內的義務教育體系蒙受了一定的挫折,嚴重縮水的教育投入導致了教學規模的縮減,更進一步致使入學率與升學率的下降。近年來,由於經濟水平的提高,蒙古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也有了長足的增長,使得義務教育已經基本覆蓋了全國。據2010年數據統計,蒙古國的平均識字率(不分男女)已經達到了97.4%,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女性識字率(97.9%)甚至高於男性識字率(96.9%),這在亞洲國家裡也是極其鮮有的。

歷史沿革[編輯]

1911年前蒙古地區教育[編輯]

蒙古地區的教育曾在長時間內被藏傳佛教的寺院教育把持,喇嘛階級與王公貴族為主要的施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地點通常位於藏傳佛教寺院。藏傳佛教四大活佛之一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就主外蒙古地區。由於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藏文長時間占據教育體系內的統治地位。其教育課程也並多與佛教內容有關,主要為佛經研習與辯經,因此完成學業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但學之所得與實際社會生活以及生產經濟並無過多關聯。雖蒙古地區出過很多學問高深並在藏傳佛教領域有一定造詣的活佛,例如創立大法會制度的哲布尊丹巴·伊什丹巴尼瑪,但蒙古地區的教育與科學文化水平卻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提高。直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蒙古地區才出現了面向社會的基礎教育學校。[1] 但蒙古地區的基礎教育從此以後也並未得到長足的發展。

1911年至1921年間[編輯]

隨着中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蒙古地區與中國的聯繫也在逐漸變弱。乘虛而入的沙俄因此與當時的中國展開了爭奪蒙古的博弈,教育也是中俄博弈的領域之一。基於中華民國政府的教育政策,蒙古地區政府在蒙古地區開設了多所面向大眾教授蒙文的學校。但與此同時,沙俄也於蒙古開設了多所學校,教授蒙古兒童以及年輕的蒙古人俄文以及東正教教義。至1914年,蒙古地區已經有了47所教授俄文的學校。甚至於1920年在庫倫開設由俄國主教的軍事學校,培養蒙軍幹事。大量的俄文學校畢業學生使得俄文在蒙古社會成為了主流語言,東正教教義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蒙藏僧侶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俄國還給予俄文學校的優秀學生赴俄留學的名額,這批學生大多在歸回蒙古後稱為外蒙古獨立運動以及運動後的領導階級,如杭達多爾濟以及巴德瑪多爾濟

獨立後至1980年代[編輯]

獨立後,蒙古國的教育系統長時間被蘇聯把持。但在獨立後的頭10年裡,有55%的蒙古人仍然是文盲,學生中有2.7%在俄國人開設的俄文學校里接受教育,但同一時間裡卻有13%的同年齡段兒童在寺院裡接受傳統教育。為了配合蘇聯主導的思想政治體系,在蘇聯的大力指導與支持配合下,蒙古國政府對本國教育進行了大規模而影響深遠的改革。蘇聯主導的教育改革也將蒙古的教育推向蘇聯體制的方向。蘇聯對蒙古教育的影響首當其衝是其對蒙文轉寫西里爾字母的轉寫方式的創立。西里爾字母書寫的蒙文被定為蒙古國內的官方文字,此舉直接導致了傳統的寺院教育的分崩離析。其後蒙古國的所有寺廟更被政府於1939年下令全部關閉。蘇聯也在教育改革中奠定了蒙古義務教育的基礎,但卻可以減少了對蒙古高等教育的支持與發展。由此蘇聯將蒙古國內的優秀分子吸引到蘇聯留學,並將他們培養為傾向蘇聯的新一代的蒙古統治階級。

1980年代至今[編輯]

1981年,教育支出占到了蒙古國國家預算的20%。1985年時,55%的蒙古國民(約52萬人)接受過從小學基礎教育到大學不等的系統教育。1985年時蒙古已經擁有超過900所普通教育學校(小學以及中學),40個職業技術學校,28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大學以及7所學術研究機構。1985年時幼兒園內的學生已經占到了適齡兒童的20%。大力的教育投入使得蒙古國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教育體系[編輯]

蒙古國的教育體系與前蘇聯的教育體系基本相同,設有為期八年的基礎教育以及總長為十年的學制。當學生完成八年的義務教育後,可以選擇進入高級中學或者高等專科學校就讀。另外,蒙古國還有專門的成人教育體系。

學前教育[編輯]

蒙古國擁有較發達的學前教育體系,其學前教育任務主要為公立的幼兒園承擔,但私立的幼兒園也占到了學前教育總體組成的相當部分。目前,蒙古國境內已經有超過700家的公私立幼兒園,基本遍布了蒙古國全境。蒙古國的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在蘇聯時期便已打下,蘇聯時期的蒙古政府規定每個地區都必須有至少一所幼兒園,並且選派經過培訓的幼兒教師負責幼兒的學前教育。這使得蒙古國的學前教育至今也保持着較高的水平。蒙古國為數眾多的私立幼兒園也提供於國際接軌的語言教育,主要為俄蒙雙語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蒙古國的學前教育並不在義務教育的範疇,但進入公立的幼兒園也只需交很低的學費。

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編輯]

蒙古國的基礎教育完全照搬了蘇聯的體系,分為四年小學與四年初級中學。目前,蒙古國已經開設了覆蓋全國的小學與初中教育教育,學生的法定入學年齡是7歲。[2]蒙古國法律同時規定,當一個學生完成了義務教育後,有三條路可以走,分別是選擇接受高等教育,進入高級職業學校或者直接參加勞動。[3] 據2008年統計,普通初級中學的畢業生,有大約20%進入了高級中學,大約40%進入了職業技術學校,其餘投入了勞動大軍中。

截至2003年,蒙古國全國共有688所中小學和大約528000名學生以及20725教師。同時,有20,000名學生學習於32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有超過800名教師為他們提供教育。[4]

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編輯]

高等教育[編輯]

截至2003年,蒙古國共有178所高校,但只有48所是公立的。然而,與有着98031名學生的公立大學們相比,只擁有31197名學生的私立大學規模明顯小很多,這說明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在蒙古的持續的重要性。原先,在共產黨統治下,所有高等教育是免費的。但自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高等教育學府必須繳納學費,不過政府可以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給那些難以負擔學費的學生。[5]

蒙古有很多大學,其中最著名的是烏蘭巴托國立大學,這所大學成立於1942年,下轄三個系:師範系,醫療系和獸醫學系。值得一提的是,該學院的教學語言是俄羅斯語。1983年在大學內建立的工程學院和俄語教師培訓學院後來成為獨立的機構,分別被稱為理工學院和俄語語言研究所。其中,理工學院擁有大約5000名學生,主要學習工程和採礦專業。另外一所著名大學是蒙古國立大學,擁有約4000名學生,學校主要教授純科學數學社會科學經濟學語言學。蒙古國立大學90%以上的教師是蒙古人,其他教師也是來自俄羅斯東歐法國英國

除了蒙古國立大學,蒙古國內還有七個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機構,他們分別是:國家醫藥農業研究所、國家經濟研究所、國家俄語研究所、國家教育研究所、國家科學研究所以及國家體育文化研究所。[6]

遠程教育與成人教育[編輯]

現在,蒙古政府通過教育,文化和科學部以及非政府組織和政府以外的組織,實施了遠程非正規教育方案,業以促進基本技能的發展。目前,蒙古的120萬成年人中的100000人正在參加某種形式的遠程教育。[7]教育過程中會經常使用無線電通信,來克服距離的問題。這種教育方法特別適合於游牧民族,因為他們的移動生活方式不利於固定電話通信。這些遠程教育課程的重點是幫助牧民們掌握更多的生產生活技能,了解可能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事物,例如保健以及急救。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專門教授生產知識的課程,從羊毛生產到烹調到馬鞍製作無所不有。這幫助農村居民提高了日常生活技能和產生的收入。同樣,在生產課程中,會計和市場營銷的基本業務被列為教導的內容,以便提高農村居民的財務狀況。除此之外,教授內容還有經典童話故事,教識數學和時事新聞。[8]非正規教育是為輟學者達到一所小學等效教育水平的途徑之一。 從2000年到2004年,一共有28356學生接受了此種形式的遠程教育。

女性教育[編輯]

與大多數亞洲國家不同的是,女性在蒙古教育中占了更重要的地位。2010年的數據顯示,婦女占所有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63%,女生在中等專業學校占學生的58%。在普通學校,67%的教師是婦女,女性教師也占了中等專業學校的50%和高校教師的33%。蒙古女性識字率(97.9%)甚至高於男性識字率(96.9%)[9],這在亞洲國家裡也是極其鮮有的。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Biography." Danzan Ravjaa: The Heritage of the "Terrible Noble Saint of the Gob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anzanravjaa.org, no date. Accessed 27 June 2008.]
  2. ^ "Mongolia." World Bank, June 2007. Accessed 3 July 2008.. [2015-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2). 
  3. ^ Sedgwick, Robert. "Education in Mongolia." World Education News and Reviews, 2003. Accessed 3 July 20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年9月17日,.
  4. ^ "Education." Mongolian Embassy to the United States. Mongolianembassy.us. No date. Accessed 3 July 20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2 February 2009[日期不符].
  5. ^ Baasanjav, Mijid; Munkhbaatar, Begzjav and Lkhamsuren, Udval.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ngolia."[失效連結] World Education News and Reviews. 16.4 (2003).
  6. ^ Yadamsuren, Borchuluun. "Report of the Study on Information Needs of Mongolian Scholars." American Center for Mongolian Studies Library. Accessed 24 June 20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30 September 2011[日期不符].
  7. ^ Del Rosario, Mercedes. "Mongolian Dropout Stud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ngolian Education Alliance Ulaanbataar, Mongolia, 2005. Accessed 9 July 2008.
  8. ^ Robinson, Bernadette. "In the Green Desert: Non-Formal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Women in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Education for All: Making it Work Innovation Series, 12. UNESCO, Paris, France (1997) 1-41.
  9. ^ 存档副本. [2015-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