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 (夏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陽城夏朝君主受禪後所在的都城。中國學界對具體所在有多種說法[1]:66

古本竹書紀年》稱「禹,居陽城」。《孟子·萬章上》:「崩。三年之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2]:50—51[1]:66。《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1]:66。西晉學者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受禪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安邑即魏國國都安邑城山西省夏縣境內)[3]:25。晉陽即趙國都城晉陽城(山西省太原市境內)。此外,中國學界對陽城的地點有五種說法,1.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說(王城崗及陽城遺址);2.河南省陳留郡浚儀縣說;3.山西省濩澤縣說;4.山西省翼城縣說;5.河南省濮陽市[1]:66

皇甫謐帝王世紀》又雲「夏後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於戰國大梁魏都,今陳留浚儀是也[……]言自禹至太康,與唐虞不易都域也。然則居陽城者,自謂禹避商均時非都也。」中國近現代學者以皇甫謐提出的陽城非禹都的說法為依據,出現陽城曾是大禹居住地和大禹都城爭議。有研究者則認為,「禹居陽城」、「禹都陽城」反映的事實是一致的,「大禹居住的陽城之地也就是事實上的國都所在之地」[2]:50—51,76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方酉生. 《禹居(都)阳城考辨》. 江漢考古 (湖北省武漢市: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8, (1998年第1期): 66—72. ISSN 1001-0327 (簡體中文). 
  2. ^ 2.0 2.1 喬澤胤. 《“禹居阳城”与“禹都阳城”辨析》.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18, (2018年第4期): 50—52. ISSN 1672-3465 (簡體中文). 
  3. ^ 喬雲飛. 《山西夏县禹王城历史研究》. 文物世界 (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省文物局). 2013, (2013年第1期): 25—27 [2022-08-06]. ISSN 1009-10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1)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