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英凝(1974),香港公共衛生專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及助理院長(外務)。她亦是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中文大學全球衛生中心總監 、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轄下之衛生及社區抗災力國際卓越中心總監、英國牛津大學納菲爾德臨床醫學院公共衛生醫學訪問教授、美國哈佛大學FXB中心研究學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榮譽教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世界衛生組織災害健康風險管理專題研究網絡聯席主席、世界衛生組織2019冠狀病毒病社科醫學研究專家小組聯席主席、聯合國減災署亞太科學技術及學術諮詢小組成員、世界氣象組織2019冠狀病毒病專責小組成員、世界衛生組織健康開發綜合研究中心(WHO神戶中心)科學工作小組成員、國際防災減災科學聯盟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中國委員會第三屆專家委員會委員。

學習與工作經歷[編輯]

陳英凝教授先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工程系(1996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人口及災難管理和衛生經濟學碩士,1998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2003年)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在取得醫生執業資格後,她曾往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2003-2006),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都有過學習及工作的經歷。2011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及英國公共衛生學院院士。她曾於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緊急應變及資訊處工作;她在2006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1],教學及研究的範圍主要包括氣候變化與健康、災難與人道救援醫學、全球健康、暴力與傷害、研究方法及於資源匱乏地區進行醫學人道救援的需求及專案成效評估等。她的目標是將香港發展成為亞太區其中一個災難管理培訓的基地。2011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共同設立的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 CCOUC)[2]。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在香港和亞太地區的災害公共衛生及醫療人道救援方面的研究、教育及知識轉移工作,項目包括建立並發展氣候變化與健康研究小組及少數民族健康及防災計劃(2009-2019),「災害與人道救援中的公共衛生原理」[3]線上課程,以及「氣候變化與健康」[4]線上課程,以及「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方法」[5]線上課程。

陳英凝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包括無國界醫生(MS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樂施會、Help Aged International、Merlin及無止橋慈善基金等機構。199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她擔任過多項前線救援、項目評估及管理等工作,並曾到中國內地及歐洲科索沃,親身參與各類醫療人道救援。2001年,27歲的陳英凝當上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董事會主席並任職到2005年,成為歷來最年輕及第一位亞洲女性當上該職位。在參與無國界醫生工作期間,她的足跡遍及多個曾經出現人道危機的地區,包括東帝汶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印尼棉蘭老島巴西津巴布韋等天災人禍之地。她亦曾組織一個國際醫療救援隊為香港少數民族提供公眾健康教育服務。獲頒2004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2005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獎、2007年香港人道年獎、2015年傑出領袖獎、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2017年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6],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頒發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出任共享基金會總幹事。

科研領域[編輯]

  • 災害與人道危機 (Disaster and Humanitarian Crisis)[7][8][9]
  • 氣候變化與健康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10][11]
  • 農村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與健康 (Rural and Ethnic Minority Health)[12]
  • 災害、傷害和暴力流行病學 (Disaster, Injury and Violence Epidemiology)
  • 循證健康干預 (Evidence-based health intervention)
  • 宏觀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Macro-determinants of health: Globalization, Urbanization, Migration)
  • 健康需求及干預效果評估方法 (Health needs and intervention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13]

公共服務[編輯]

  •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
  • 廉政公署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委員
  • 香港天文台策略諮詢委員會成員

獲得獎項[編輯]

2018 國家教育部頒發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7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

2016 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

2015年傑出領袖獎

2010/2011/2013/2015/2016/2018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最佳教師獎

2007 Nobuo Maeda國際研究獎

2007 第一屆香港人道年獎[14]

2005 世界醫學協會世界關懷醫生獎

2005 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獎

2004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

著作[編輯]

家庭[編輯]

父親陳作耘為本港著名兒科醫生;丈夫丘兆祺為領展投資者關係及企業財務部主管;家姑為前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丘李賜恩

資料來源[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1-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2. ^ 存档副本. [2017-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3. ^ 存档副本. [2019-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4. ^ 存档副本.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5. ^ Online Course -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 - CCOUC -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 ccouc.org. [2017-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4). 
  6. ^ 香港中文大学两位优秀学者荣获2017 教资会杰出教学奖 |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www.cpr.cuhk.edu.hk. [2017-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中文(簡體)). 
  7. ^ Hongkongers are ill prepared for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英語). 
  8. ^ Hong Kong people not ready to deal with natural disasters, experts sa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英語). 
  9. ^ More lives saved with bottom-up approach to disaster relie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英語). 
  10. ^ Ives, Mike. In India, Slight Rise in Temperatures Is Tied to Heat Wave Deaths.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6-08 [2017-12-13].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美國英語). 
  11. ^ Human frontiers: How much heat can the body and mind take?. Reuters. Fri Sep 22 00:18:29 UTC 2017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12. ^ HK$40 disaster relief bag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or death.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 (英語). 
  13. ^ Health experts train local communities to prepare for disasters. Reuters. Tue Mar 15 22:45:30 UTC 2016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14. ^ 存档副本.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