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波震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體波震級(記作,英語:body wave magnitude),台灣稱體波規模,是一種測量地震震級的方式。

概要[編輯]

體波震級是使用P波的振幅以計算地震的震級。P波是一種以5到8 km/s在整個地球中傳遞的地震波,並且在地震時會最早到達地震儀。因此,計算體波的強度是確定遠距離地震震級最快的方式。

賓諾·古登堡於1945年提出以體波週期在0.5到12秒之間的體波震級計算公式:

在這裏是地表運動的幅度(單位微米),是體波週期(單位秒),是距離函數的修正系數,震央和地震測站夾角(單位角度),震源深度(單位公里)。

一般說來,體波震級是使用週期約1秒的P波,與周期4秒左右的S波以測定遠震(震央在 700 公里以外)的規模[1][2]。類似於黎克特制地震震級,體波震級與地震的物理性質沒有直接的物理關連[1],並且在規模大於6.2即會發生飽和,因此不適合使用於大型地震的規模測量。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IT OpenCourseWare
  2. ^ Measuring the Size of an Earthquak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arthquake Hazards Program, US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