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指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語言學中,定指性(英語:Definiteness)是名詞短語語義特徵之一,區分了特定語境(限定名詞短語)中限定的指稱對象涵義與不定的(不定名詞短語)。典型限定名詞短語會突出一個獨特、熟悉、具體的指稱對象。[1]

不同語言中,定指性的表達有着相當大的差異,日語等語言一般不做標記。[2]英語等語言則一般通過選擇限定詞來進行標記。[3]丹麥語等語言則通過詞形變化來標記。[4]

「語法上的定指性和認知上的能識性間的理論區別,能幫我們區分離散的(語法)和不離散的(認知)類別。」[5]:84[a]

不同語言中的語例[編輯]

英語[編輯]

英語中,定指性常用不同的限定詞表示。特定的限定詞,如a、an、many、some等,以及數詞所做的限定詞(如four items)一般表示名詞短語為不定。the、that、屬格名詞短語(如my brother)則通常將名詞短語標為限定。[3]

有一套方法用於區分限定和不定的名詞短語。「每一種都有直覺基礎,也有一定程度的語法效果。但我們並不清楚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是否乾淨地對應於形式範疇。」[1]

  1. 如果一個名詞短語可置於一個存在句中,如there is NP at the door(如there are two wolves at the door「門口有兩匹狼」),則一般是不定的。[6]
  2. 「通過定冠詞表達的能識性的概念最好理解成用which?搶答一個問題。」[3]

其他語言[編輯]

  • 巴斯克語中,定指性用短語附詞標記。[7]:76emakume「女人」、emakume-a(女人-冠詞)「(那)女人」、emakume ederr-a(女人 美-冠詞)「(那個)美女」
  • 羅馬尼亞語中:om「人」、om-ul(人-冠詞)「(那)人」、om-ul bun(人 好-冠詞)「(那個)好人」或bun-ul om(好-冠詞 人)「(那個)好人」
  • 阿爾巴尼亞語的定指性用名詞詞綴表示。[7]:121djalë「男孩」、djal-i(男孩-冠詞)「(那)男孩」、djal-i i madh(男孩-冠詞 i madh)「(那)較年長的孩子」、vajzë「女孩」、vajz-a(女孩-冠詞)「(那)女孩」、vajz-a e bukur(女孩-冠詞 e bukur)「(那)漂亮的女孩子」
  • 阿拉伯語的定指性同時通過名詞和形容詞的前綴來表達[7]:91الكتاب الكبير‎(al-kitāb al-kabīr)這一句有兩個al-(定-書-定-大)。
  • 匈牙利語的定指性由不同的動詞形式表示。[7]:86olvasokegy könyvet(讀-1單.現.不定 一(本) 書-賓格.單數)「我讀一本書」,對比olvasom a könyvet(讀-1單.現.定 (那)書-賓格.單)「我讀(那)本書」。
  • 無標。日語:私はを持っている「我有書」不能明確是不是定指。[2]

日耳曼語族羅曼語族凱爾特語族閃米特語族國際輔助語等語言一般都有定冠詞,前置多於後置。沒有定冠詞的如漢語日語芬蘭語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之外的現代斯拉夫語族語言。語義上需要時,這些語言可以通過指示詞(如「這」「那」)等手段表示定指性。[7][頁碼請求]

特定句法環境中,定指性與變格標記互動是很常見的。許多語言中的直接賓語都只在定指下才會得到獨特的標記,例如土耳其語中,adamı gördüm「我看見了那人」的直接賓語用後綴(表示定指性)[7]:204標記。土耳其語中,直接賓語不加後綴表明它不定,連不定冠詞bir也沒有的情況下,也不再是明確的單數:adam gördüm「我看見了(許多)人。」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波羅的語族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乃至斯洛文尼亞語中,定指性可通過名詞前形容詞的詞法手段來表達。[8]形容詞的短形式可解釋作不定,長形式則是限定式或特定的:

  • 短(不定):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nov grad「一座新城市」;立陶宛語balta knyga「一本白書」
  • 長(限定):novi grad「那座新城市」;baltoji knyga「那本白書」

部分語言中,賓語的定指性也會影響動詞的及物性。在沒有特殊的特異性標記的情況下,它也傾向於影響單次出現的謂語結點性

瑞典語等斯堪的納維亞語言中,限定名詞的屈折有一套專門的後綴。這在瑞典語中形成一套被稱作「種」(Species)的語法範疇。[來源請求]

另見[編輯]

參考[編輯]

  1. ^ 1.0 1.1 Abbott, Barbara. Definiteness and indefiniteness. Horn, R. L.; Ward, G (編).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122–149. ISBN 9780470756959. doi:10.1002/9780470756959. 
  2. ^ 2.0 2.1 Japanese/Grammar - Wikibooks, open books for an open world. en.wikibooks.org.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4). 
  3. ^ 3.0 3.1 3.2 Huddleston; Pullum.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 Wagner, Dr Jennifer. Danish Articles and Demonstratives. ielanguages.com.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2) (英語). 
  5. ^ Knud., Lambrecht.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 topic,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 referen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1-316-03949-6. OCLC 1100677082. 
  6. ^ Milsark, Gary. Toward an explanation of certain peculiarities of th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Linguistic Analysis. 1977, 3: 1–29. 
  7. ^ 7.0 7.1 7.2 7.3 7.4 7.5 Lyons, Christopher. Definite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22-04-10]. ISBN 978-0-521-3683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英語). 
  8. ^ Aljović, Nadira. Long adjectival inflection and specificity in Serbo-Croatian.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de Vincennes. 2002, 31 (31): 27–42 [2007-03-30]. doi:10.4000/rlv.351可免費查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9). 

註釋[編輯]

  1. ^ 參見形義錯配

閱讀更多[編輯]

  • Aguilar-Guevara A, Pozas Loyo J, Vázquez-Rojas Maldonado V (eds.). 2019. Definiteness across languages. Berlin: Language Science Press. ISBN 978-3-96110-193-1. doi:10.5281/zenodo.3265959. Open Access. http://langsci-press.org/catalog/book/22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wkins, J.A. (1978) Definiteness and indefiniteness: a study in reference and grammaticality prediction. London:Croom Helm.
  • Defin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ticle from Glottopedia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