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豫北戰役又稱豫北攻勢,發生於1947年3月,於1947年5月28日結束,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河南省北部地區對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進行的一場進攻戰役。

背景[編輯]

1947年3月,原第一戰區司令胡宗南率部進攻延安,國軍由全面進攻轉入重點進攻。由於國軍集中優勢於陝北山東戰場,戰爭出現一個「啞鈴」狀的態勢,即在東、西兩線雙方大量兵力在不斷地交戰,而處於中間地帶的晉冀魯豫一線,雙方均採取守勢。由於國軍抽調大量精銳部隊加強對山東和陝北的進攻,中部防禦薄弱。據此,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決定在聯結陝北、山東戰場的樞紐地帶豫北一帶舉行反攻,以策應在山東和陝北戰場的作戰。[1]

部署[編輯]

國軍[編輯]

國軍在晉冀魯豫戰場部署有正規軍31個旅和地方保安團隊計30萬人,其中在豫北一線有6個整編師和1個暫編縱隊擔任防禦。其守備重點位於平漢鐵路和道清鐵路交叉點新鄉及其以北, 其中:

晉冀魯豫野戰軍[編輯]

為策應陝北、山東戰場的作戰,中國共產黨決定調動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和軍區地方部隊進行作戰,除以第4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舉行晉南攻勢外,另以第1、第2、第3、第6縱隊及冀南太行冀魯豫軍區部隊,共18個旅60個團約10萬兵力在10萬民兵配合下組成4個作戰集團,發起豫北戰役。具體部署為:[來源請求]

  • 一集團,由第1縱隊4個旅和冀魯豫軍區的第4分區一部組成,戰鬥任務是圍殲黃河鐵橋守敵,炸毀黃河鐵橋,破壞大橋以北亢村以南的鐵路段,佔領原武原陽
  • 二集團,由第2縱隊、冀南軍區的兩個獨立旅和冀魯豫8分區一部組成;任務是,主力在新鄉東南的張店待命,以一部分兵力(一個旅)佯攻滑縣,迷惑敵人。
  • 三集團,由第3縱隊和第6縱隊組成;任務是,以一部兵力佔領新鄉以南的小冀獲嘉等地,主力殲滅由新鄉南下增援之敵。
  • 四集團,由太行軍區兩個獨立旅、第17師和第4分區、第5分區組成,任務是,以一部兵力切斷新鄉和汲縣之間的鐵路,佔領潞王墳,主力進攻輝縣[來源請求]

為確保作戰順利進行,野戰司令部在劉、鄧二人主持下召開了作戰會議,確定豫北戰役分三步執行的計劃。第一步,破壞黃河鐵橋和平漢鐵路鄭新段,粉碎國軍防禦體系,然後向新鄉挺進,調運敵王仲廉部回援,在運動中殲滅國軍有生力量。第二步,避開優勢之國軍,繞道北上湯陰安陽地區,佔領平漢路安陽和淇縣段以及衛河以西廣大地區,在此開闢戰場,誘王仲廉部北上,在運動中殲滅國軍。第三步為攻佔湯陰,消滅孫殿英部。

作戰過程[編輯]

3月30日,解放軍開始向汲縣前進,進攻駐守的國軍整編第32師,4月2日開始對汲縣守敵實施攻擊,當日佔領東關與外圍據點,消滅守軍5000餘人。此時,顧祝同電令王仲廉,從武漢調第9師,從黃河南調第66師,從淇縣調第41師的一個旅,從焦作調第3師等部,火速增援汲縣。4月3日,解放軍撤離汲縣地區。

解放軍自汲縣撤退以後,又於當日分路向北進攻。至4月10日,先後佔領淇縣、畜村、宜溝、鶴壁、楚旺等據點,殲滅國軍河南地方一武裝第1總隊、第2總隊、第3總隊約1萬餘人,破壞了安陽至汲縣段平漢路,衛河以西地區和平漢路西側都被晉冀魯豫野戰軍佔領,其前鋒直逼安陽。因作戰失利,王仲廉在受到顧祝同嚴厲訓斥後,親率第66師兩個旅、第41師一個旅、第40師一個團和第2快速縱隊(即第49旅)和第32師快速北援,但很快被擊退。

4月10日,解放軍大舉圍攻湯陰。13日,王仲廉又率4個半旅為第一梯隊北援湯陰,以第32師為第二梯隊隨後跟進。劉鄧下令停止攻擊湯陰,掉頭對付國軍增援部隊。

4月16日,解放軍對國軍增援部隊展開攻擊,很快將國軍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分割包圍,展開圍攻。戰至18日,國軍增援部隊被擊潰。解放軍順勢攻佔了淇縣、濬縣和滑縣三城,共殲滅國軍1.2萬餘人,俘虜第二快速縱隊司令官李守正。解放軍擊敗國軍援軍後,再次對湯陰國軍展開圍攻。

5月1日,解放軍在炮兵掩護下強攻湯陰,實行坑道作業,用炸藥炸毀城牆,開闢前進道路。經過激戰,解放軍攻入城內,同守軍巷戰。至5月2日上午,湯陰守軍被全殲,解放軍俘虜暫編第3縱隊孫殿英以下7000人。湯陰被攻佔後,王仲廉與孫震集團將部隊撤退至新鄉、汲縣附近,轉人防禦,安陽國軍陷入孤立。[來源請求]

5月9日解放軍對安陽外圍據點發動攻擊。戰至25日,外圍據點基本掃清,殲滅國軍整編第40師二個團和地方團隊7000餘人,並包圍安陽,試圖再次圍點打援。由於安陽城工事堅固,短時間難以攻取;王仲廉不敢北上增援,沒有圍城打援的戰機,加之晉冀魯豫野戰軍為即將南渡黃河,進攻大別山地區。據此,劉、鄧、二人決定野戰軍主力停止攻擊安陽,轉人後方休整。改以太行、冀南軍區部隊繼續圍困安陽國軍。至此,豫北攻勢結束。

戰役結果[編輯]

豫北戰役國軍共損失40950人,解放軍攻佔了平漢鐵路豐樂車站以東大片區域,最終國軍退守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2]

參考文獻[編輯]

  1. ^ 《解放戰爭(上、下)》第四章:戰場的腰部 作者:王樹增 人民文學出版社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