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言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封言道(616年—699年6月2日),字讓[1]唐朝初年宰相封德彝之子,尚唐高祖第十二女淮南公主李澄霞,為駙馬都尉

生平[編輯]

封言道家族為渤海封氏,祖籍蓨縣(今河北景縣),曾祖封隆之北魏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右僕射司徒太保安德郡宣懿公;祖父封子繡北齊潁川渤海二郡太守,霍、通二州刺史;父親封德彝,唐朝尚書右僕射、司空、密明公。

封言道生於隋朝大業十二年(616年),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年僅十歲的封言道襲父爵密國公(從一品),貞觀四年(630年,十五歲)以門蔭授左牽牛備身,充任皇宮侍衛;貞觀十年(636年,二十一歲),授承議郎(從六品上)、行通事舍人(正六品下)。

貞觀十二年(638年,二十三歲),封言道迎娶唐高祖第十二女淮南公主李澄霞,授駙馬都尉。十六年(642年),出為汝州刺史、三年任滿轉汴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母親密國太夫人(楊素從妹)楊氏去世,丁憂守孝。次年奪情起為朝議大夫,守寧州刺史,此後歷任齊州蘄州金州虔州刺史,檢校廣州都督。乾封二年(667年),加通議大夫,都督廣、新、韶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守廣州刺史。

上元二年(675年),召回長安,拜滄州刺史,歷任瀛州青州刺史,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永隆二年(681年),加銀青光祿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別駕。弘道元年(683年),遷懷州刺史。光宅元年(684年),再次任汴州刺史。

垂拱元年(685年),封言道因受到第五子封思履的牽連,被降為朝議郎(正六品上),削除密國公爵位,派到貴州任刺史,半道中改授溫州刺史,後又晉升為朝散大夫,守滁州刺史。永昌元年(689年),魏王武承嗣呈獻偽造「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武則天大悅,號其石為「寶圖」,大赦天下。封言道被加勛為上柱國,封蓨縣開國子,遷淄州刺史,轉任普州婺州宋州刺史。他共計歷任州府長官(刺史)達二十三州之多,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證聖元年(695年),封言道懸車告老(告老引退,辭官家居)。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陪同武則天慶祝明堂建成,參與南郊大禮,加中散大夫(正五品上)。聖歷二年(699年)夏六月患病,二十九日(公曆6月2日)暴熱(突發高熱)薨於洛州富教里之私第,時年八十有四,死後與妻子淮南公主李澄霞合葬於唐高祖獻陵

封言道十三歲受九經大義於巨儒劉彥衡,十四歲受史傳及倉雅於秘書監顏師古,從十五歲起「志於文,前後制詩賦碑誄等迄成六十卷。」又撰《陳朝文會集》三卷,又註解《金剛般若經》、《孝經》、《道德經》等書,今已失傳。

封言道嗣子封思敏,第五子封思履。思敏生渠州刺史封守敬。守敬生封利建。利建生兼殿中侍御史封夏時。封言道次女嫁瀛洲束城鄭贍。

墓志銘[編輯]

1978年陝西省富平縣焦家村農民在村南唐獻陵陪葬墓東區的一座大墓旁打機井時發現了淮南公主李澄霞和駙馬封言道的合葬墓,出土有兩人的墓志銘。現存富平縣文物管理所。

注釋[編輯]

  1. ^ 應是名封讓,字言道,與父一樣以字行,隋末唐初很多人都是如此,如房玄齡字喬,秦懷道字理,成王千里字仁。[原創研究?]

參考資料[編輯]

  • 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4期:《唐淮南大長公主駙馬封言道墓誌考釋》,作者岳連建、柯卓英
  • 《周故宋州刺史駙馬都尉上柱國蓨縣開國子封公墓志銘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