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稷壇是祭祀社稷時所用的祭壇。中文的「社稷」一詞指代國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穀。由於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社稷。祭祀社稷通常由皇族主持,祈盼五穀豐登、國土太平。社稷壇是重要的禮制建築,在古代都城規劃設計中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記載,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造太廟和社稷壇,二者分居左右,但具體位置不盡相同。元代都城大都的太廟在當時的齊化門(今朝陽門)內,社稷壇在平則門(今阜成門)內,雖然也是設在大內宮城的左右,但離皇城較遠。

祭祀社稷的活動各朝也不盡相同,分為分祭和合祭兩種方式。明朝以前的社稷壇「社」「稷」分開建壇,祭祀行禮也是分開的。南京社稷壇最初也是東西對峙,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認為「社」「稷」固不可分,故讓禮官奏議,合社稷共為一壇。遵照洪武十年以後的制式,北京社稷壇按照社稷合為一壇修建,即是今天人們所見的形制。

明代的史料記載,皇家社稷壇在明代先後有3處:

除此之外明代的各藩王府亦設有社稷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