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熱帶風暴阿爾法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熱帶風暴阿爾法
Tropical Storm Alpha
熱帶風暴(美國
巴拉奧納附近登陸多米尼加後的熱帶風暴阿爾法
形成2005年10月22日
消散2005年10月24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50英里/小時(85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98毫巴百帕);29.47英寸汞柱
死亡共26人
影響地區伊斯帕尼奧拉島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熱帶風暴阿爾法(英語:Tropical Storm Alpha)是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第23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由於用來給風暴命名的字母A直至W開頭的名稱都已用完,阿爾法也成為有紀錄以來第1個以希臘字母命名的熱帶氣旋。10月20日,向風群島附近海域形成第二十五號熱帶低氣壓,再於同月23日發展成熱帶風暴,達到最高強度後,氣旋有所減弱,再於當天下午登陸多米尼加。系統穿越伊斯帕尼奧拉島後減弱成熱帶低氣壓,於10月24日消散,其殘留低氣壓颶風威爾瑪的大規模環流吸收。

阿爾法在伊斯帕尼奧拉島降下傾盆大雨,貧困的海地受災情況尤為嚴重。降雨引發洪災和山體滑坡,奪走26條人命,其中海地占17人。多條道路封閉數周之久,數以百計的房屋被毀。

氣象歷史[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10月20日,向風群島附近有東風波發展[1]。衛星圖像顯示,有低氣壓中心同東風波相連,在巴貝多附近形成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中的對流活動逐漸增多。由於所在洋面風切變很少,對流相應增長,位於波多黎各都卜勒氣象雷達測得數據表明,系統中已有層次分明的氣旋狀環流[1]10月22日,低氣壓區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東南方向海域組織成第二十五號熱帶低氣壓[2]。此後不久,衛星圖像表明系統中已發展出閉合環流,關聯的對流也已開始形成帶狀[3]。當天晚上,低氣壓的組織結構已有顯著改善,因此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爾法」(Alpha),這也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首次以希臘字母為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4]

阿爾法進入波多黎各氣象雷達覆蓋範圍,雷達數據顯示氣旋內已發展出類似風眼牆的特徵[5]。風暴沿亞熱帶高壓脊的西南邊緣移動[5],附近有颶風威爾瑪的大規模環流,並受到威爾瑪產生的強勁南向氣流影響[5]。阿爾法的環流覆蓋面很小,而且正朝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山嶺地區前進,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據此認為,氣旋很快就會消散[6]。10月23日,風暴達到最高強度,但很快就開始減弱。雖然雨帶還有對流存在,但下層環流受到陸地的擾亂。阿爾法的層次結構也因此變得混亂,中心模糊不清,難以定位[7]

10月23日晚,阿爾法登陸伊斯帕尼奧拉島,風速在陸上行進期間迅速降低[8]。風暴登陸後逐漸減弱,強度降至熱帶風暴下限,接近熱帶低氣壓水平[8]。氣旋弱化的同時,還受到附近颶風威爾瑪的強勁南向氣流影響,導致難以確認系統中是否還有下層環流[8]。不過,衛星圖像顯示伊斯帕尼奧拉島以北的開放海域上空又發展出新的中心[8]。次日,阿爾法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重新進入開放水域[9]。氣旋很快發展出拉長的環流中心,表明系統還在繼續減弱[10]。10月24日,阿爾法的下層中心已完全消亡,只有小規模的對流活動繼續存在。隨著系統消散成殘留低氣壓,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針對氣旋的最後一份公布[11]。殘留低氣壓持續的時間也不長,於10月25日被颶風威爾瑪的環流吸收[1]

防災措施[編輯]

10月22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向伊斯帕尼奧拉島發布熱帶風暴警告,並向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巴哈馬東南部發出熱帶風暴觀察預警,而且預警很快就升級成熱帶風暴警告[1]。多米尼加共和國政府下令生活在可能爆發洪災地區的至少3萬居民疏散。10月22至23日,海地政府下令該國可能因熱帶風暴阿爾法產生降雨的地區進入一級警戒,之後又調整為二級警戒[12]。海地此前已於10月8至19日間因颶風威爾瑪過境遭受洪災襲擊,因此更多降水的威脅尤為嚴峻[13]。該國中央氣象局通過已有的各類媒體渠道發布天氣公報,明確指示居民做好防範洪災和泥石流的準備。東南省地方政府下令首府雅克梅勒予以疏散,國家中央政府調動國家警察、風險管理和災害常設秘書處,以及公民保護局的人員和資源預先準備緊急行動中心[12]

影響[編輯]

從技術上而言,阿爾法的環流是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巴拉奧納附近登陸[1],但受災最嚴重的卻是更為窮困的鄰國海地[1][12][13]。風暴襲擊伊斯帕尼奧拉島時產生的降雨量為101[14]至201毫米之間[1],引發多起洪災和山體滑坡[12][13]。連接太子港和海地南部省的道路位於西部省大戈阿沃Grand-Goave)境內路段封閉[12]。距太子港不遠的沿海城市萊奧甘有多座橋梁禁止車輛通行,只允許行人使用。馬里戈特(Marigot)以東和雅克梅勒以西的多條河流水位上漲,導致道路封閉,熱雷米萊凱之間的主要公路也予封閉[12][13]。海地其他地區還有多條主要公路因山體滑坡封閉,戈納夫島在經歷嚴酷旱情之後又受到洶湧洪水的摧殘,南貝爾有許多排水系統管道被沖毀[12]

國家 死亡人數
多米尼加 9
海地 17
合計 26
來源:[1]

海地的災情主要局限在西部省、東南省和大灣省[15],該國共有17人遇難[1][16]。大灣省有兩人因河流泛濫溺斃,另兩人在洪水期間觸電身亡,其中一人是在太子港郊區卡勒富爾,另一人則是在南部小鎮雅克梅勒[17];其他死者都是因該國多地的洪災和山體滑坡導致[17]。整個海地共有243套房屋被毀,另外191套受損[18]

多明尼加共和國共有9人喪生,其中有兩名漁夫於風暴期間在海上失蹤,另外7人則是在普拉塔港等地被河流溢出產生的洪水捲走[19][16]。除此以外,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受災情況總體很輕[1][12][13]

海地政府沒有請求國際社會援助,但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海地紅十字會在風暴來襲前就已在海地展開工作,並且繼續在阿爾法過後承擔部分救災工作[12]。面對洪災,紅十字會雅克梅勒地區分部額外發放了400份淨水藥片,11箱高能量餅乾和10箱淨身皂[13]

命名和紀錄[編輯]

颶風威爾瑪之後,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全部21個預先確定的風暴名稱都已用完,接下來如果還有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則會以希臘字母命名,其中第1個就是「阿爾法」。1972年時,曾有過一場亞熱帶風暴以阿爾法命名,但2005年則是首次有熱帶天氣系統以阿爾法命名。[20]

氣象機構原以為阿爾法是本季第22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打破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保持的21場紀錄。但颶風季過後的重新分析結果表明,10月4日還曾有過1場此前未發現的亞熱帶風暴[21],這樣阿爾法就成為本季第23場風暴。此外,阿爾法還是第一場在風暴名稱用完後以希臘字母命名的熱帶風暴。[1]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Alpha (PDF). NOAA. 2006 [2013-10-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29). 
  2. ^ Roberts/Knabb. Tropical Depression 25 Public Advisory #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2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3. ^ Roberts/Knabb. Tropical Depression 25 Discussion #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2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4. ^ Mainelli/Knabb. Tropical Storm Alpha Public Advisory #2.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2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5. ^ 5.0 5.1 5.2 Franklin. Tropical Storm Alpha Discussion #3.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2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6. ^ Franklin. Tropical Storm Alpha Discussion #4.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3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7. ^ Avila. Tropical Storm Alpha Discussion #5.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3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8. ^ 8.0 8.1 8.2 8.3 Avila. Tropical Storm Alpha Discussion #6.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3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9. ^ Rhome/Stewart. Tropical Depression Alpha Discussion #7.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3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10. ^ Stewart. Tropical Storm Alpha Discussion #8.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4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11. ^ Beven. Tropical Depression Alpha Discussion #9.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24 [2015-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Staff Writer. Haiti: Tropical Storm Alpha, Floods OCHA Situation Report No. 1. Relief Web. 2005-10-25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6).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Haiti: Floods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 Relief Web. 2005-10-31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6). 
  14. ^ ORE. Rainfall - ORE Camp-Perrin, Cayes, Haiti (PDF). Organization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2006-01-01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04). 
  15. ^ OCHA. Haiti: Tropical Storm Alpha and Floods (PDF). Relief Web. 2005-10-30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6-14). 
  16. ^ 16.0 16.1 BBC News. Storm Alpha's death toll hits 26. BBC. 2005-10-27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17. ^ 17.0 17.1 CBS news. 8 killed by tropical storm Alpha. CBS News. 2005-10-24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6). 
  18. ^ Radio Kiskeya. Tropical Storm Alpha. Relief web. 2005-10-25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6). 
  19. ^ AP. Alpha leaves 8 dead in Haiti before weakening. MSNBC. 2005-10-24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20. ^ Jeff Hecht. Wilma hits Florida, Alpha breaks record. NewScientist.com news service. 2005-10-24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21.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named Subtropical Storm (PDF). NOAA. 2006-04-10 [2013-11-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7). 

外部連結[編輯]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5
K
歷史
5
W
歷史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