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力果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8年的噶力果西

噶力果西,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八廓北街,是一座白色的四门佛塔。现已无存。

简介[编辑]

藏语“噶力果西”意为“白色四门屠(塔)”。该塔原位于八廓北街中央,是一座白色宝瓶形的佛塔,其下的方形基座上,四面各开一门,供人穿行。过去拉萨人有口头语:“噶力果西泽佐!”意为:“凭噶力果西起誓!”可见该塔在拉萨人心目的地位。“噶力果西”西南侧20米左右的朗孜夏,是噶厦时代的拉萨市政厅,内有地牢,门外曾是鞭笞犯人的刑场。[1][2]

村本·罗布桑波,是一名半人半神的大商人。传说他率大商队往返于藏区和汉区,将茶叶运到藏区,将马匹运到汉区。传说他是宗喀巴的商队总管,宗喀巴兴建甘丹寺时,他提供了很多资金。村本·罗布桑波的传说和民谚、歌谣,至今仍然流传在雪山下的河谷与村庄。他死后被尊奉为商人之神,不少市镇的商业中心及农牧区季节性集贸市场,传说都是其亲自开创,并建有其神庙或者塑像。每当大型集市或庙会举行之前,均会祭祀村本·罗布桑波。[1]

传说,15世纪早期的帕竹王朝内务大臣米旺达孜,倡修了“噶力果西”,专用来供奉村本·罗布桑波的头盖骨及其骨殖。那时,拉萨还不是西藏的首府,商贩很少,市场十分冷清。米旺达孜似乎想借此提高拉萨在西藏商业中的地位,吸引人前来拉萨经商。[1]

“噶力果西”上圆下方、上实下虚,塔内有一个十字形的空间,成为苦行僧、流浪汉、乞丐以及流浪的街头艺术家的栖身之处。藏戏发明者、铁索桥倡建者唐东杰布,曾是该塔底层最早的居民,在此生活一年。[1]

唐东杰布生在西藏西部山区,其家乡被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封锁,交通极不发达。从青年时期他便发愿在西藏架设铁索桥,为僧俗百姓造福。但他起先被人们当作“疯喇嘛”、“狂想者”、自吹能摘下彩虹的怪物。后来,他在山南雅隆地方,结识善长歌舞的琼结七兄妹,他们共同创造了藏戏并且到处演出,宣传兴建桥墩之功德,鼓动民众捐钱、捐铁、出力。许多乞丐、贫民、渔夫、猎户,以及贫苦的喇嘛和尼姑,自愿追随他们。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在西藏各地的河流上架起几十座铁索桥,促进了西藏的交通发展。唐东杰布死后,被尊奉为“铁索桥活佛”。凡有铁索桥处,均有其庙宇或者塑像。藏戏艺人则自称“唐东博鲁”(意为“唐东子弟”),每次表演时都会歌颂其功德、悬挂其神像。[1]

西藏中世纪学者贡巧·德维炯勒著有《唐东杰布传》,记载了唐东杰布在“噶力果西”之中修炼了一年。白天他向人募化钱物;晚上则向慕名而来的信徒传法。在寒冷季节,他在塔前挖一个一人深的洞穴,将身体藏在洞内,四周填满枯叶和细沙,只露脑袋与眼睛在外面,以磨练意志,同时观照众生的苦乐。他这种修习之法,受到不少人猜疑与嘲讽,称他为“怪人”,他却淡然处之。藏历四月,他来到蔡公堂参加“梅朵曲巴节”庙会,经过拉萨河渡口,遭牛皮船夫无理毒打,并被推入河心,险些淹死。他十分气愤,直接走入大昭寺,跪在释迦牟尼像前,再度发下了兴建铁索桥的重誓。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誓言。[1]

1960年代初,“噶力果西”底层仍住有一些流浪汉和乞丐。白天他们在拉萨城区各处活动,晚上回到塔内各自的角落安睡。有一位街头舞蹈家,名叫巴珠,外形干瘪瘦小,相貌并不算美,但拉萨市民却给他起了“索达雅古”(美男子)的绰号。他很知名,在拉萨城里及附近郊县尽人皆知。他有一架手摇留声机,夜晚存放在尼泊尔商人的“夏帽嘎布”店内,白天则在“噶力果西”前放唱片,自己跟随唱片中的音乐节奏歌舞。他有不少唱片,世界各国的都有。无论是印度苏联还是藏族音乐,“索达雅古”都可伴以拉萨踢踏舞,舞姿潇洒轻快、飘逸自如,路过的观众们都会被深深吸引。[1]

巴珠本来是山南地区琼结一户大差巴的子弟,后来由于喜爱歌舞,被逐出家门,自此流落到拉萨,成为街头舞蹈家。每年夏季和秋季,西藏各地会举办许多传统节日及庙会,他带留声机及临时结交的女友,到场表演,收益颇丰。西藏民主改革时,他分得很多东西,以及非常漂亮的房子。但他在房子里住不习惯,仍然到八廓街头跳舞,钻入“噶力果西”底层过夜。[1]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浪潮席卷拉萨,“噶力果西”在一天被数以百计的青年摧毁,青年们有的用铁镐,有的用钢杆,有的用手,很快将其捣成瓦砾。[1]

参考文献[编辑]